4月18日,财政部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今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。统计显示,1月份至3月份累计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0546亿元,同比增长13.6%,实现良好开局。
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为何增长较快?财政支出主要向哪些领域倾斜?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如何?就相关热点问题,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。
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
据统计,1月份至3月份累计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0546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加6037亿元,增长13.6%。其中,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4042亿元,同比增长18.9%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为26504亿元,同比增长9.1%。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为44332亿元,同比增长17.3%;非税收入为6214亿元,同比下降7.5%。
全国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为何能保持较快增长?财政部国库司负责人娄洪认为,主要有三方面原因:
首先是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,带动国内增值税、消费税和进口环节税等快速增长。从供给端看,工业生产运行进一步加快,服务业景气持续提升;从需求端看,投资增速平稳增长,消费市场较为活跃,外贸进出口较快增长。
其次,企业效益和居民收入持续改善,带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较快增长。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,去杠杆、降成本成效持续显现,企业效益明显改善,带动1月份至3月份企业所得税增长11.7%。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,应纳税所得高于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标准的纳税人数持续增加,以及年初集中发放职工年终奖金分红等带动,1月份至3月份个人所得税增长20.7%。两项合计拉高全国财政收入增幅约4个百分点。
此外,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下,财政税收收入对工业品价格变化的弹性较高。1月份至3月份,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同比上涨3.7%,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,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快速增长。
今年财政收入走势将会如何?娄洪预计,后期财政收入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,但增幅可能有所放缓。
积极财政政策聚力增效
“2018年以来,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聚力增效,突出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脱贫攻坚、生态环保、教育等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,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。”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王新祥表示。
统计显示,1月份至3月份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5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9%。
据介绍,今年预算批复下达及时迅速,财政支出进度总体加快。截至3月底,中央部门预算已经批复完毕,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已经下达70%以上,这为中央部门和地方“早干事、快干事、早见效”提供了有利条件。各地加快财政支出进度,促进财政资金尽快发挥政策效果。1月份至3月份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为24.3%,比去年同期加快0.7个百分点。
王新祥表示,各项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,财政支出更加聚力增效,“集中财力积极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,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”。
此外,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加快拨付,地方资金保障能力增强。1月份至3月份,中央财政拨付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1576亿元,同比增长23%,完成年初预算的30.7%,比序时进度快5.7个百分点,有效增强了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。同时,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重点向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倾斜,支持落后和困难地区兜牢民生底线。
地方债市场化水平提高
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。娄洪表示,今年以来,财政部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改革,积极指导各地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开展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。
据悉,一季度,湖北、新疆等10个省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2195亿元,一般债券、专项债券分别发行1426亿元、769亿元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,平均发行利率为4.15%,同比上升60个基点,与债券市场整体收益率上行走势保持一致;较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平均高39个基点,同比提高8个基点,基本符合债券市场实际供求关系。
根据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,截至今年3月末,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6101亿元,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。其中,一般债务为104355亿元,专项债务为61746亿元;政府债券为149643亿元,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为16458亿元。
娄洪表示,下一步,财政部将继续贯彻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求,重点做好有关工作,“进一步加强对地方财政部门的指导,及时跟踪和应对债券市场波动,合理设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品种、期限和节奏,防范地方政府债券未足额发行风险”。
同时,财政部将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机制,进一步强化地方财政部门市场化意识,完善信用评级管理,提高信息披露质量;加强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建设,统筹各发行渠道有序发展,挖掘不同类型投资者需求,促进地方政府债券投资主体多元化。
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
暂无信息